记蒋晓东先生《三轴听音法》泉州第二次交流会

记蒋晓东先生《三轴听音法》泉州第二次交流会

蒋晓东先生是台湾著名音响人,在音响理论、音响设计、音响调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蒋先生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音响美学的理论体系,怀着把多年总结的体系成果,带给更多发烧友,让发烧友更好的享受音乐之美的心愿,蒋晓东先生在台湾和大陆都做了大量工作。每隔一段时间,蒋先生都会在全国各城市举办听音交流会,把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心得,带给各地的发烧友们,共同学习和进步。
9月3日,蒋晓东先生在泉州华丰影音举办了第二次的泉州发烧友听音交流会。在8月份的第一次交流会上,蒋先生已经把他的三轴听音法带给了泉州的发烧友。这一次的交流会,在回顾和总结第一次交流会内容的基础上,又讲解和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录音原则。
三轴听音法,作为蒋晓东先生总结归纳的音响核心理论之一,在全国各地举办交流会的时候,都有详细的介绍,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如果简单的说,XYZ三轴,X是水平方向,如重播大提琴录音,听到的应该是左低音右高音,Y是垂直方向,如重播吉他录音,听到的应该是上低音下高音,Z是纵深方向,如重播钢琴录音,听到的应该是远低音近高音。器材在播放音乐的时候,重放的其实是录音结果,在重播录音这个环节上,以录音学为基础的XYZ三轴理论代表了正确声音的基础结构。
9月3日蒋先生来到泉州,举办的第二次交流会,带给泉州发烧友的是以三轴理论为基础的两个录音原则。
一是响度原则。
每一种乐器,都有不同的响度能量,响度高的会掩盖响度低的乐器。而在同样的响度里,低频能量会掩盖中高频能量。所以在器乐中,特别是大型交响乐,响度低的乐器会靠近听众,如小提琴,响度高的会远离听众,如定音鼓,大军鼓,锣等打击乐器。录音师在处理现场录音的时候,无论现场的声学效果怎样,听众听到的声音信息如何,录音师总是会按照响度原则,处理收集的声音信息,构建出一个录音师理解的三维立体声场。
举个例子,如果听到的大鼓,形体跑到前面来了,无论这个鼓声多深多沉多震撼,它呈现的状况,只能说明这个音响系统是有问题的,没有建立好正确的声音结构,它的音场在这个频段上肯定是混乱和无序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是明星原则。
唱片公司制作人声唱片的时候,人声的信息,总是会在最前面,不会放在比乐器更远更深的地方。也就是说,唱片公司不会把花高价请来的明星,藏到乐器的后面。我们在唱片里听到的人声,应该是在所有声音信息的最前方,也许不一定在正中间,有可能偏左或者偏右,但一定在最靠近听音者的位置。
蒋晓东先生现场播放了几段录音,对这两个录音原则做了详细解说。在我们听到的器乐里,铜管乐中,吹出高音的铜管排列在近处。打击乐中,马铃巴始终排在最近处。重放难度很高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第一协奏曲中,独奏的小提琴在最前方,后方的几排乐器,层次分明,能量响度秩序,细节交代也比较清楚。
人声的录音里,蒋晓东先生播放了国语、英语、拉丁语的人声唱片,各国各语种的人声都遵循明星原则,突出在正中的最前面。现场又播放了30年前邓丽君的录音,时代不一样,明星原则相同。最后又换上了摇滚类的德国电音,发现连最爱玩颠覆的摇滚电音也使用明星原则。
几段录音下来,我们对于三轴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确实在很多地方,源于录音学的三轴理论,代表了正确的声音结构和音响系统调整的方向。
XYZ三轴理论,提供的是一种声音是否有错的判别方式。它让我们从很多对声音惯常使用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各种感性形容词里走出来,去能够清晰的判定声音结构的对与错。蒋晓东先生总结的三轴理论是录音师处理录音的制作原则,也是我们重放录音的判别原则。很多时候,我们强化某一部分的频段,如用功放和线材调整高频和低频,如果没有向合理的声音结构靠拢,是会让声音更加劣化的。相反,如果可以按照XYZ三轴理论,调整好声音正确的基础结构,继续往下谈论音色、情感、音乐味等等个性与感性的问题,才有意义。
感谢蒋晓东先生来泉州进行的第二次交流会,感谢蒋晓东先生分享他多年专业的音响研究心得,感谢蒋晓东先生为培养发烧友正确听音基础的不懈努力。希望发烧友们都能够在后续更多的交流会中完善属于自己的音乐审美体系,更多的感受到音乐中的美,力量,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