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尋-當音樂走進音響的世界

知音難尋-當音樂走進音響的世界

前言:在平時瑣碎的生活中,每天我們都會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主動被動地接觸大量的音樂。但這門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藝術,也是給人帶來困惑最多的藝術,根據音樂美學原理告訴我們,音樂是一門聲音的藝術而其構成的材料正是音響。音響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它沒有“空間造型性”;第二,,它沒有“語義符號性”正是音響材料的這兩個基本特徵,造成了人們普遍有“聽不懂”音樂的困惑,造成了“知音難覓”的現象,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僅僅是普通聽眾有“聽不懂”的困惑,事實上,資深和專業的音樂愛好者也聽不出音樂表現了什麼內容。玩音響的發燒友都知道好的器材是追求音質效果的,但音質是什麼?是迴盪在我們耳邊的音樂是否有美妙動聽又時而震撼的效果,從而帶來內心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還是器材本身帶來超水準的體驗效果?正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多數人在過多的將重心放在好的器材的執著上,卻忘了發自內心的去理解音樂到底是什麼,因此他們不懂音樂,因此更無法理解器材究竟在音樂上是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天,小編將帶大家走入音樂的美學世界,深度探索音樂和音響之間的愛恨情長。

━━━━━ ● ━ ━━━ ━ ● ━━ ●━   音樂與音響 ━ ● ━━ ● ━━━━ ● ━━━━━

音樂的本質是真、善、美。每一曲美妙的曲子都是由作曲者靈魂構成,是作曲者內心寫照。所謂的作者不一定是名家歌手,能夠體現情感的聲音都能稱為音樂。音樂的美妙影響人類學習、生活、工作、休閒、娛樂。音響,即聲音,是物質運動的形態之一。在音樂中,音響的基本屬性即是音長、音色、音高、音強,只有具備了這四個基本要素,並在一定的規律組織下才能稱之為音樂。比如樂譜,本身並不能發出聲音,也就不能稱之為音樂。所以不管是自然界中的音響還是其他形式的音符記錄,都要通過音響的基本屬性來表現,欣賞者也是通過基本屬性來進行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對於“玩”音響的發燒友而言,如何使自己選配的器材(包括音箱、功放、音源和其它外圍器材)具有盡可能高的Hi-Fi 水平,和盡可能合理的價格,已成為眾多朋友們廢寢忘食努力探索與追求的終極目標。事實上,音響器材的搭配與調校是一門涉及很廣、充滿神秘誘惑與挑戰性的學問;它不但集電子技術、電聲技術、音樂藝術、美學修為、音樂鑑賞水平為一體,同時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去換取不斷實踐和學習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教訓和經驗累積。其間的酸甜苦辣、失落悲哀與歡呼雀躍可謂多味人生,因此在發燒友的字典裡,絕對找不到“知足常樂”這句成語。走上發燒之路,就得用熾熱的“愛”和執著的“痴迷”去擁抱音響,就得付出大量的業餘時間和大半輩子的積蓄,用智慧、體力和耳力、心力去辛勤耕耘,也許十年八載方能“梅花香至苦寒來”。

━━━ ● ━ ━━━ ━ ● ━━ ●━   音響的特性 ━ ● ━━ ● ━━━━ ● ━━━━━

選配音響“合理”二字最要緊,其精要之處不外乎四個字:“質高價廉。可惜音響業界向來有一分錢一分貨之說,所以“盡可能高的Hi-Fi 水平和盡可能低的售價”,就成了一對很難相容的矛與盾,所謂“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幾乎不太可能吧!這種不太可能的苛求,正是器材搭配的真功夫與玩機發燒的樂趣所在,也正是合理搭配調校音響所應該追求和達到的至高境界,誰能解決好這對矛與盾,誰就堪稱“大師”水平。當然,要解決好這個矛盾並不是靠發燒友單方面的執著追求就可能辦到的,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於廠家、商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廠家的正面宣傳誘導,商家的實話實說和消費者不斷地深入學習了解和實踐經驗的累積。我們可以把音響當作一匹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牠等著您加以馴服,有朝一日牠就會成為最驍勇的千里馬。想要馴服牠就要摸清楚牠的脾氣及個性;想要駕馭您的音響,同樣也要了解您音響的特性,其實一套音響的特性大概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音樂性
音樂性即樂感。一個系統的放音有沒有樂感,是區分Hi-End與非Hi-End的分界線,因為樂感是Hi-End系統的靈魂。但係統有沒有很好的音樂性,取決於器材製造設計、選配以及應用調校過程的微妙問題,並非完全取決於系統的價格,與此相關連的,當然也不完全取決於組件的質量和器材的重量;甚至有不少中、高檔以上的晶體機,有不錯的功率輸出,在順性與調性方面也說得過去,放出的聲音也十分標準,聽音效光盤中飛機的盤旋、砲彈發射進行的軌跡、以及砸碎玻璃的聲音等都相當出色,現場感不錯,這種系統也不存在特別令人厭惡的惡聲,但對於音樂愛好者,特別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兼發燒友來講,聽音樂時總覺得”味同嚼蠟”,這就是所謂系統音樂性差。就目前的一般製造與應用水平而言,管機的音樂感優於晶體機,個人認為LP唱機的音樂感比CD唱機好,以致於至今仍有不少很有身份的高級發燒友,還是沉迷於管機與LP唱機的系統之中,並尊稱這種有樂感的聲音為“管味”,而對晶體機系統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顧,一律貶斥它們發出的聲音為“晶體聲”。

二、音場
音場的位置應該包括音場的前、後、高、低。搭配不當的器材,會使整個音場聽起來像飄浮在半空中;有些又像是坐在音樂廳的二樓觀看舞台一樣。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比如揚聲器的擺位、頻率響應的不均勻都有很大的影響。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用聽一個交響樂團演奏的方法來體會,當交響樂團演奏時,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該從比較低一點的地方發出來,小提琴的位置要比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略高一些;錄音時,樂團應該是前低後高,像銅管樂器就極有可能在較高的位置。對於整個音場的高度,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確定:音場高度應該略低於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那麼音場的前、後位置應該在那裡呢?資深的發燒友都知道,應該在揚聲器的前面板拉一條直線,然後往後延伸的一段距離內。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是不容易實現的,因為它與音響的搭配、聆聽環境和所播放的軟件有極大的關係。一般來說,從揚聲器前面板往後延伸比較容易,不過不能“後縮”得太多,如果後縮太多,像一些發燒友說的那樣“直抵對街”就不對了。一般來說頻率響應與音場有密切的關係。高頻的延伸決定音場的高度,而低頻及高頻的延伸又決定音場的深度,而極低頻與極高頻如果都延伸的話,則音場就會比較大。所以VT-3S + ND-100所呈現的音場遠不足外加了超低音WOOFER-1的。

三、音色
其實在音響系統中的每個環節、每個零件都會有各自的音色,比如電阻、電容器、晶體管、真空管、線材、機箱材質、機箱結構等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音響器材中只要有一點小小的不同,聲音就大大的不一樣這道理,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每一樣零件的音色不同的緣故。而今音響器材的儀器測試多偏諧波失真、互調失真、頻率響應、阻尼因素等測量,並未用頻譜分析儀將泛音的結構加以分析,但即使是用頻譜分析儀分析出泛音的比例成份,還是無法知道聲音的好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兩台頻率響應一樣,失真一樣的機器,而聲音卻不同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得不借助於一些對音色客觀的字彙來敘述,雖然不能盡意,但多少可以意會,要不評論器材只要用儀器來測試,何需用耳聽?音響雜誌時常會用各式各樣的形容詞來形容音色與音質,像硬朗、明快、柔和、有韻、順暢、圓潤、華麗、高貴、模糊、混濁、尖銳、凝聚、鬆散、厚重、淺薄、清澈、透明、細緻、粗糙、強勁、豐滿、活潑等等,不下百種形容詞。

 四、音質
音質的含義是什麼?“音質”這個詞,一般籠統的意義是聲音的質量,但是在音響技術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聲音的音高,即音頻的強度和幅度;聲音的音調,即音頻的頻率或每秒變化的次數;聲音的音色,即音頻泛音或諧波成分。談論某音響的音質好壞,主要是衡量聲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達到一定的水平,即相對於某一頻率或頻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強度,並且在要求的頻率範圍內、同一音量下,各頻點的幅度是否均勻、均衡、飽滿,頻率響應曲線是否平直,聲音的音準是否準確,既忠實地呈現了音源頻率或成分的原來面目,頻率的畸變和相移又符合要求。聲音的泛音適中,諧波較豐富,聽起來音色就優美動聽。

五、聽感
動態就是最小聲與最大聲涵蓋的範圍,器材的容裕度要足,輸出功率要大,喇叭的體形要大,與器材的增益也有關係,所以動態是很要花錢的。但是往往動態與音質互有矛盾,擴大機的輸出功率要大,使用的功率真空管或晶體管就要多,喇叭單體也要多。但多功率真空管及晶體管,與多喇叭單體一定會影響音質。各種樂器不論是吹的、拉的或唱的,都有其「發聲順序」,但打擊樂器更容易分辨發聲順序的過程。一般打擊樂里的鈸、鋼琴、三角鐵等屬較高頻的樂器,鐘、鼓等屬較低頻的樂器,就是靠打擊的「發聲過程與順序」。例如擊鼓的「咚」聲,如果把這「咚」聲仔細分析的話,應該可以聽到鼓棒打到鼓皮上的一剎那聲響,然後由那一點的聲音由內往外地延展到整個鼓面,然後把鼓面的振動傳送到整個鼓的共鳴箱,再由舞台的一點,呈輻射狀地傳送到整個音樂廳每一個角落。有的器材在小音量時的頻率響應還不錯,但在大音量時則高頻與低頻就不能同步放大,產生中頻突出的現象,音場也向前衝,層次也亂掉了,聲音也粗糙了起來,這就是功率非線性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電源變壓器的容量不夠大,輸出功率容裕不夠足,機箱結構不夠穩,電源線不夠粗,或喇叭單體的承載功率不夠高,音箱不夠結實等。

━━━━ ● ━ ━━━ ━ ● ━━ ●━   玩轉音響 ━ ● ━━ ● ━━━━ ● ━━━━━

玩音響,就相當於烹調美食。音響系統就相當於食材,調音師就相當於廚師,最後調出來的聲音就相當於上桌的菜式。不好的廚師,即使給他最貴最好的食材,最後做出來的菜式也難以入口;相反,一個好的廚師,即使給他廉價的食材,他也會為你烹調出美味的美食來。同樣的道理,一個不好的調音師,即使擁有天價的器材,他也只能為您調出一個爛聲音;相對的,一個好的調音師,即使您只給他廉價的器材,他也可以為您調出一個天籟之音。一直以來,蔣曉東先生的“三軸聽音法”都是深受行業資深人士和媒體所關注的對象,簡單地說,「3軸聽音法」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聽出最正確的聲音,但不去聽音色,因此不必辨別是不是美的聲音,要辨別的是「不美的聲音」。三軸怎麼聽呢?音樂其實會在三維空間的三個軸線(X軸、Y軸、Z軸)不斷移動,“三軸聽音法”就是根據不同樂器在三軸上的表現出不同特性從而辨別聲音的好壞。他特別強調大提琴獨奏呈現出X軸的變化,而大提琴的低音弦在觀眾的左手邊,而高音弦在觀眾的右手邊;吉他獨奏時,會呈現出Y軸的變化,吉他的低音弦在上,而高音弦在下;鋼琴獨奏時,會呈現出Z軸的變化,而且鋼琴的低音會在離觀眾遠的地方,而高音會在離觀眾近得地方。

蔣曉東,台灣著名音響人。在音響理論、音響設計、音響調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總結出了一套音響美學的理論體系“三軸調音法”,畢生心願是將多年總結的體系成果,帶給更多發燒友,讓發燒友更好的享受音樂之美。[蔣曉東先生談三軸聽音法點擊詳情]

━━━━━ ● ━ ━━━ ━ ● ━━ ●━   總結 ━ ● ━━ ● ━━━━ ● ━━━━━

音樂享受是不分國界、不分年齡、不分時空的娛樂,對於痴迷的音響發燒友而言,音樂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食糧。為了追求音樂完美髮燒,甚至廢寢忘食,全心地投入及陶醉於苦心搭配的音響組合國度裡。總的來說,音響要玩得“發燒“,就必須具備一定的音樂藝術修養,而提高藝術鑑賞力絕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地修煉和積累,對於音樂鑑賞力,專業的音樂工作者當然是勢在必得,當您在玩音響時,不妨了解一下專業音樂工作者是如何“發燒”的,以克服在音樂藝術鑑賞力的弱點,促使自身對音樂真實的體會和理解,在音響設備日益普及的今天,相信唯有音響和音樂的完美結合,才是進入音響世界的入門之道